1564505097-ABUIABACGAAgiL3M6AUopPqNsQcwgAU46AI

中石油中石化推进储气库建设

文章附图

6月25日,发改委、能源局发布的关于做好2019年能源迎峰度夏工作的通知要求,加快储气设施建设,补齐储气能力不足短板。各地要根据已签订的《明确储气设施规划建设责任备忘录》要求,按照规划目标,加强统筹规划,不搞遍地开花,科学加快储气设施建设。对于尚未达到储气任务目标的地区,要提前采取增加备用LNG罐箱、租赁储气能力、签订可中断用户等方式,来履行储气责任,补齐储气能力不足的短板。各地有关部门要积极推进已开工的项目按期投产,已核准的项目尽快开工建设,确保中央预算内投资补助项目按计划建成投产。

实际上,近两年,中石油中石化正在加速储气基础设施建设,有效调节天然气管网气源缺口压力,有力保障了天然气供应。

6月21日,《证券日报》记者从中国石化新闻办获悉,中国石化天然气分公司文23储气库注气量达10亿立方米,提前完成阶段性注气目标,待垫底气完成后将为华北地区天然气季节调峰和应急保供提供资源保障。

与此同时,今年年初,中石油召开了2019年-2030年地下储气库建设规划部署安排会议。会上,中石油与旗下各油田公司签署了储气库的项目建设责任书,明确至2030年,将扩容10座储气库(群),新建23座储气库。

中石油表示,储气库建设规划方案方案有助于指导储气库加快建设,增强中石油的天然气调峰保供能力,补齐我国储气调峰能力不足的短板,满足国家天然气业务快速发展的需求。

值得一提的是,国内天然气消费持续快速增长、对外依存度攀升正在倒逼储气设施建设提速。

数据显示,目前全国已建成地下储气库25 座,储气规模达400 亿立方米,天然气调峰量为100 亿立方米。

根据中国石化经济技术研究院发布的《2019中国能源化工产业发展报告》,2019年我国天然气市场将继续保持供应紧平衡局面。天然气供应能力将提升,基本能够满足市场需求,但在“煤改气”等政策推动下,部分地区需求增速超过基础设施建设增速,需求高峰期仍将存在供应紧张形势。

我国天然气消费结构具有明显的淡季和旺季,导致供暖季天然气调峰保供压力极大,目前储气库已成为我国最为重要的调峰手段。但跟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天然气地下储气库发展远远不足,这些年我国的储气库建设正在加速。

1564505002-ABUIABACGAAgl63R6AUorsSdwgIwgAU46AI

俄罗斯成中国最大原油供应国

文章附图

据中国海关总署6月25日公布的数据显示,5月中国买家从俄罗斯的进口原油为636万吨(150万桶/日),进口同比增长4%,今年前五个月,中国一共进口了3054万吨俄罗斯原油,较2018年同期增长9.8%。

俄罗斯成为中国最大的原油供应国,这得益于民间炼油商的强劲需求,以及美国和伊朗的供应下降。

数据显示,中国买家在5月从伊朗进口的石油日出口量降至25.4016万桶,较4月(78.9137万桶)降幅达67%,上年同期为76.3674万桶,据船运数据显示,中国两家石油巨头在今年5月没有购买伊朗的石油,另外,今年前五个月,中国从美国进口的原油也较上年同期减少80%,至135万吨,合6万桶/日。

与此同时进行的是,据美国金融网站ZeroHedge数周前称,中国、俄罗斯、伊朗和土耳其是欧亚经济一体化的四个关键载体,也正在通过任何必要的投资和结算机制以绕开美元,欧亚经济联盟(EEU)正在制定一个无美元支付体系的共同制度,它与包括中国和伊朗在内的一系列合作伙伴签订了贸易协定。

另一面,中国的人民币原油期货又有了新的突破,自3月25日起,人民币原油期货夜盘时段将正式对外发布原油期货价格指数,这将标志着石油人民币在推进产品创新、加速原油期货国际化上又迈出了重要一步。

人民币原油期货交易一年以来,这种趋势更加明显,国际市场的价格波动和交易量就被带动了起来。这意味着,人民币正在扩大对欧亚原油的定价能力。越来越多的迹象表明,对于所有出口石油的公司来说,世界上石油美元可能不再那么重要。

1564504710-ABUIABACGAAg8IXx6AUos77PtwUwgAU45wI

中国炼油行业转型升级趋势

文章附图

环保法规日趋严格成为中国油品清洁化及炼油过程清洁化技术进步的动力,也给企业炼油技术进步和生产管理带来更严峻挑战。

近年来,中国新投产、在建/规划的炼油项目体现了明显的基地化、大型化趋势。从燃料型向燃料-化工原料型转型是中国炼油行业可持续发展的大趋势,未来炼化一体化的深度和广度将发生重要变化。

炼油企业应按照“宜烯则烯、宜芳则芳、宜油则油”的原则,从分子角度最有效地利用原油资源,从化工角度优化炼油过程和产品线,从大量生产成品油转向生产高附加值油品和化工原料并重。利用新一代信息技术构建智能炼厂成为中国炼油行业未来重要的发展趋势。

炼油生产过程清洁环保,石油产品环境友好

环保法规日益严格,推动油品清洁化及炼油过程清洁化技术进步

近年来,中国密集出台了一系列行业监管与安全环保法律法规,对炼油工业的规范发展、能源消耗和污染物排放要求更严,监管也愈加严格,炼油企业面临的生态环境保护与安全生产压力不断加大。同时,社会对炼油企业的要求从过去重点关注生产过程的节能环保,进一步发展为生产环境友好型产品。环保法规日趋严格成为产品清洁化及炼油过程清洁化技术进步的动力,给企业炼油技术进步和生产管理带来更严峻挑战。

汽柴油质量标准升级加快,赶超国际先进标准

中国炼油工业在14年间完成了车用汽油、车用柴油从国Ⅱ到国Ⅵ的升级,实现了车用汽油超低硫、低烯烃、低芳烃、低苯的要求,柴油高十六烷值、超低硫、低芳烃的要求。过去10余年,汽油、柴油质量持续快速升级是中国炼油工业最重要的技术进步表现。目前,中国在汽、柴油产品标准方面的主要技术指标与欧美发达国家相当,实现了汽、柴油产品标准从过去多年跟跑向并跑的跨越。未来,中国清洁汽油的生产将继续在控制硫、芳烃、烯烃等有害杂质的同时,重点优化油品组成结构,增产高辛烷值汽油组分;柴油生产将继续保持超低硫、向深度脱芳方向发展,兼顾低凝柴油生产。

船用燃料油质量升级加快,船用燃料生产面临严峻挑战

在轻质油品质量标准快速升级的同时,重质油品船用燃料油质量升级也跟上步伐。国际海事组织(IMO)规定,自2020年1月起,在全球范围内船用燃料硫含量质量占比由现行的不超过3.5%降至不超过0.5%。中国作为国际海事组织成员国,提出珠三角、长三角、环渤海(京津冀)三个水域的船舶排放控制扩大到全国沿海12海里以及海南水域,要求船舶自2019年1月起在指定区域内使用硫含量在0.5%以下的燃油,在特定区域内使用硫含量在0.2%以下的燃油。船用燃料生产面临严峻挑战。

加快基础油质量升级,促进润滑油竞争力提升

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润滑油消费国,年消费量约为760万吨。内燃机油占润滑油总量的55%,中国内燃机油产品标准和评价方法长期跟随国外,整体落后2~3个质量级别。内燃机油中基础油约占80%~90%,提升基础油品质是其高性能化的关键。中国Ⅰ、Ⅱ类基础油产量占总产量的88%,缺乏高品质基础油生产关键技术,基础油结构失衡,高品质Ⅲ/Ⅳ类基础油的75%依赖进口。加快基础油质量升级、促进润滑油性能提升对国民经济发展具有重大影响。高含蜡石油基蜡油和F-T合成油富含长链烷烃,是生产Ⅲ/Ⅲ+类基础油的优质原料,但凝点高,其深度异构降凝是世界难题。由长链α-烯烃聚合加氢得到的规整结构异构烷烃-合成润滑油(PAO)具有超低温、超高黏度指数等优异性能,将得到快速发展。

炼油行业继续向规模化、大型化发展,产业集中度进一步提高

炼油生产规模经济特点显著,生产规模直接决定生产成本、资源利用率和市场竞争力。炼油生产降低成本的需求以及工程设计、设备制造和工程建设技术的进步推动炼油企业规模化和装置大型化。截至2018年底,中国1000万吨/年及以上规模级别的炼厂有28家,合计炼油能力3.7亿吨/年,占全国总炼油能力的44.5%;中国石油、中国石化的炼厂平均规模分别为765万吨/年和844万吨/年,已超过759万吨/年的世界平均水平。

近年来,中国新投产、在建/规划的炼油项目体现了明显的基地化、大型化趋势。这些项目的炼油能力都达到1000万吨/年以上的规模,采用世界先进的技术,其设计、建设、生产运行和管理都能达到世界先进水平。同时,民营企业成为中国炼油化工发展的生力军。

炼化一体化发展,提高应变竞争能力

一体化发展是炼化行业广泛采用、被实践证明富有成效的发展战略

一体化发展能节省投资,降低运营风险,提高资源的综合利用程度,增强应变能力和提高经济效益。目前,与炼化企业密切相关的一体化发展主要有三种形式或几种形式的复合:一是炼油和化工一体化发展;二是油田和炼化企业一体化(例如克拉玛依石化公司);三是炼化生产和热电或热电联产一体化(例如福建炼油化工有限公司)。其中炼油和化工一体化模式应用最多,宜油则油、宜化则化、油化结合,最大限度地有效利用石油资源,实现企业效益最佳化。

中国油品消费增速放缓

在中国的石油消费结构中,汽油、煤油、柴油合计占比为60%。柴油消费量基本达到峰值,2020年前将保持在1.75亿吨。汽油消费量在2025年左右达到峰值,可达1.7亿吨。航空煤油消费量将持续增长,2030年将达到6000万吨。当前,中国成品油消费增速放缓,消费柴汽比持续下降,预计2020年消费柴汽比降至约0.98,2030年将进一步下降至0.75。

中国化工原料需求旺盛

中国石化产品消费势头强劲,带动乙烯、丙烯、对二甲苯等主要基本有机原料需求旺盛。2018年中国乙烯产量约2372万吨,装置平均开工率保持在93%的高位,乙烯表观消费量为2630万吨,当量消费量(包括聚乙烯、乙二醇等衍生物消费乙烯)达到5010万吨,当量消费量的自给率不足50%。2018年中国丙烯产能达到3620万吨/年,产量约3005万吨,年均产能利用率达到83%,全年进口丙烯单体284万吨,丙烯表观消费量为3289万吨,当量消费量(包括聚丙烯、丙烯腈等衍生物消费丙烯)达到3869万吨,自给率达到77.7%。2018年中国对二甲苯(PX)产能为1379万吨/年,产量约1109万吨,产能利用率75%左右;受下游纺织业需求拉动,2018年中国对二甲苯进口量和表观消费量分别达到1590万吨和2699万吨,对二甲苯自给率仅有41%(见图5)[14][15]。在此背景下,炼厂多方式增产丙烯、芳烃及乙烯裂解原料,是炼化转型的有效途径。

炼厂从燃料型向燃料-化工原料型转型

从燃料型向燃料-化工原料型转型是中国炼油行业可持续发展的大趋势,未来炼化一体化的深度和广度将发生重要变化。从加工深度方面分析,催化裂化装置从生产汽、柴油燃料向采用深度催化裂化多产低碳烯烃方向发展;加氢裂化装置从以减压蜡油等为原料生产煤油、柴油中间馏分油向多产石脑油、航空煤油方向发展,具有原料适应性强、加工方案灵活、液体产品收率高、产品质量好等诸多优点,已成为现代炼厂由劣质、重质原料直接生产清洁油品及优质化工原料以及灵活调整柴汽比的重要生产技术;催化重整装置从多产汽油向多产芳烃方向发展。从原料加工的广度来看,加工原料除了重油、蜡油,已延伸到柴油加氢裂化、原油直接转化。

炼油企业应按照“宜烯则烯、宜芳则芳、宜油则油”的原则,从分子角度最有效地利用原油资源,从化工角度优化炼油过程和产品线,从大量生产成品油转向生产高附加值油品和化工原料并重,尤其是增产低碳烯烃、芳烃,从而进一步拓宽炼油行业发展空间。

埃克森美孚公司开发了原油直接制乙烯技术,开创了深度炼化一体化实践的先河。2014年,该公司在新加坡建成投运的产能为100万吨/年的原油直接生产乙烯装置,将原油直接供给裂解炉,在裂解炉的对流段和辐射段间各加入一台闪蒸罐,将原油预加热后通过闪蒸分离出较轻组分,并返回炉内的辐射段盘管进行裂解。闪蒸罐底部收集的重质液体组分被送至邻近的炼油厂或进入商业市场销售。与传统的石脑油裂解相比,该工艺每生产1吨乙烯可多获纯利润100~200美元。

智能化推动炼油行业高质量转型发展

为促进炼油行业提质增效、转型升级与内涵发展,利用新一代信息技术构建智能炼厂成为炼油行业一个重要的发展趋势。在“互联网+”为特征的新业态发展推动下,智能制造、智慧加油站、共享经济等新技术、新模式将推动传统炼化行业的改造,提升行业整体竞争能力。建立从原油采购、运输、炼化生产、仓储物流到销售等环节的智慧供应链和物流管理系统,对供应链各环节需求进行预测与供需平衡分析,实现全局优化,使整个供应链全面贯通以及供应链各环节高效协同。

建立生产计划优化、装置生产操作优化、运行过程效果评估、全流程实时仿真等智能生产运行体系,实现生产计划、调度、工艺流程、操作的优化控制,实现设备全生命周期管理和可预测性维护,优化全厂用能系统,提高生产系统管理效率,降低生产管理成本。

智能化还将推动分子炼油技术不断完善,实现对石油资源的最有效利用。“分子炼油”是通过分子识别技术(含油品分析和分子表征)、分子组成层次的模拟技术以及基于前两者的过程优化技术等,从分子水平上认识、加工和管理石油资源,实现对石油加工过程的极致精细化管理,推动石油组分实现“宜油则油、宜烯则烯、宜芳则芳”,使石油资源物尽其用。分子炼油概念将贯穿炼油企业计划、调度、生产操作等全流程。

在可以预见的未来,炼油工业作为世界上最大、最重要的加工业,在全球和中国仍将稳定成长。中国炼油工业的产能在不久的将来将超过10亿吨/年,居世界首位。中国石化、中国石油、民营企业、外资企业之间竞争将更加激烈,共同推动中国炼油工业的技术进步。中国炼油工业目前进入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将通过清洁化、规模化、一体化、智能化等方式实现高质量发展。随着需求结构的变化,炼化一体化的深度和广度将发生重要变化,传统的炼油厂由过去主要生产燃料向生产原料、材料转变,未来还将出现新型的化工型炼油企业。

1564504594-ABUIABACGAAgtMmf6QUo9pSyqQMwgAU46AI

国内基础油供应过剩将进一步恶化

文章附图

作为润滑油的主要原料之一,基础油承载了民族润滑油品牌崛起的希望,在过去依赖进口才能满足国内需求的二、三类优质基础油资源,如今在家门口就可以轻松买到,且价格更为低廉。

2019年,国内基础油产能已经达到千万吨级,公开资料显示,截至上半年,我国基础油总产能达到1166万吨,其中二三类基础油装置产能占约70%。

整个上半年,新增、扩建基础油产能达179万吨,石大昌盛、黄河新材料、清沂山石化、恒力石化四家企业陆续投产,产品品质达到API II、III类的标准,而在下半年,君恒、飞天、汉地等炼厂仍有新的产能投放市场,基础油供应严重过剩的局面正在进一步恶化。

如果说润滑油企业为多样且低廉的原料而暗自窃喜的话,那炼厂的基础油销售们一定是最苦恼的群体,各基础油炼厂之间的博弈也在不断升级。

国内大大小小几十家基础油炼厂的工艺路线无外乎这么几种,国内以抚研院、石科院为带代表,国外工艺则主要是雪佛龙、壳牌。从产品反馈来看,雪佛龙工艺所生产的基础油质量上有一定的优势,但也并不是决定性的,国内基础油的同质化问题非常突出,跨区域销售难度较大,于是多数炼厂选择固守一方、谨慎开荒,通过区域代理、油库、码头的散货方式以点破面,定点投放市场。

同质化问题同样影响到产品价格,国人讲究性价比,品质无差异,价格有高低,比拼价格是供应过剩的行业必然出现的局面。国内基础油炼厂从原料上也可以分为两类,一种是全产业链或半产业链的炼油企业,另一种是以外采VGO、加裂尾油为原料的基础油单一炼制企业,第二种时常要面临原料质量不稳定、供应不稳定等等问题,更要面对成本高的天然劣势。于是,在价格战役中,最先倒下的是第二种,外采原料生产基础油的企业。

除了面临国内炼厂的相互竞争,进口基础油仍然是基础油行业所不可忽视的一股力量。海关数据显示,1-5月我国累计进口基础油128.17万吨,同比去年同期增长0.40%。尽管国产基础油资源在价格上有一定的优势,但进口资源长久以来积累下的口碑、品牌以及高端资源所具备的OEM配方认证依然是国产资源短期内所不可企及的。

国内基础油炼厂除了以更严谨的态度做好品控,还需历经长时间的积累和沉淀。只是,在产能快速增长、煤制异军突起的格局下,基础油内部淘汰机制正在不断提速,首当其冲的是拥有天生劣势的外采企业。

1564504423-1058569439

导热油质检报告和使用寿命哪个更重要

  导热油一般用在锅炉行业较多,应用领域也比较广泛,有电缆制作、造纸、能源、纺织、各种热压、极压等加工领域。主要性能是传热效果,产品使用量较大,一次采购可能需要几顿到几十吨甚至上百吨,对于采购导热油需要注意到哪些。
4-1
  采购导热油一定需要产品正规质检报告,各项参数详细可见,对于产品质量才有保证。选择导热油建议使用合成类型,相对来说性能稳定,使用寿命更长,部分厂家产品寿命能达到3-5年的使用效果。
  导热油使用温度,一般在300℃以下及300℃以上,对于温度的使用,一定要和厂家技术人员确认安全范围,以免导致高温使用,选择正规厂家是非常有必要的,亦可在使用期间定期检测油品,以免造成不必要的麻烦。
 4-2
  采购导热油一定要选择正规厂家,不要一味追求价格便宜,选择导热油还需谨慎,安全生产比什么都重要。
1564504273-10-20-16-55-1

中国油气对外依存度高达69.8%,原油供应亟需新思路

中国油气对外依存度达69.8%
近年来,中国原油对外依存度持续攀高。2018年,据《中国油气产业分析与展望报告(2018-2019)》发布数据,中国油气对外依存度达到69.8%,全年原油净进口量高达4.6亿吨。继成为世界最大原油进口国,中国又超过日本成为世界最大天然气进口国。
中国油气供应面临两大外部风险

一是中美贸易摩擦升级风险。中美两国作为占全球经济总量37%和能源消费40%的全球性大国,两国贸易摩擦影响世界经济走势和全球能源流向。
二是产油国委内瑞拉和伊朗局势变动风险。委内瑞拉和伊朗分别是中国在南美和中东的重要油源地。中国是伊朗原油的主要买家,伊朗局势加速破裂不仅加剧中东地区局势动荡,也将威胁中国的原油供应安全。
中国原油供应新思路
中亚作为中国“一带一路”战略的首倡地,此次以国家元首外交为引领,以“一带一路”战略为依托,中国与中亚国家合作将驶入快车道,双边能源合作内涵也将进一步扩展和深化。
面临日益严峻的国际形势和短期断供风险,中国与中亚国家及俄罗斯关系的深化为拓宽我国原油供应渠道提供了新的思路和出路。
打造中国油气合作的环里海大经济圈
据EIA统计,里海地区拥有的石油储量约为480亿吨,天然气储量约为292万亿立方英尺(8.26万亿立方米),其中75%的原油和67%的天然气储量位于里海沿线100英里(160公里)范围内。
环里海地区资源丰富,五个沿线国家各具优势,哈萨克斯坦以生产原油为主、土库曼斯坦以天然气为主,俄罗斯主要是国家牵头的大油气田项目,阿塞拜疆是公司层面的小项目,伊朗独处中东地区,扼守霍尔木兹海峡这一航运通道。
2019年里海地区国际直接投资(FID)机遇初显,该地区油气产量将增加至620万桶油当量,大型项目投资将接近迄今为止的历史峰值,其中哈萨克斯坦的田吉兹雪弗龙公司主导的价值约370亿美元扩张计划,成为该地区最大的投资扩张计划。
与此同时,乌兹别克、土库曼和阿塞拜疆油气投资计划也正在酝酿,目前BP、壳牌和挪威国家石油公司已经着手准备,预计未来几年该地区将出现新的繁荣前景。
1564504184-09-59-35-32-1

地炼6月原油进口1191.80万吨

据卓创资讯数据,2019年6月份,国内地炼企业保税库进购原油316.79万吨,直接进口875.01万吨,合计共进口原油1191.80万吨,环比上月下降12.05%;其中山东地炼共进口原油827.56万吨,占国内地炼进口总量的69.44%。
2019年6月份,国内地炼企业保税库进购原油316.79万吨,直接进口875.01万吨,合计共进口原油1191.80万吨,环比上月下降12.05%,占全国原油进口量的30.11%。
基于发现地方炼厂原料供应渠道变化、炼化油种变化,企业需求变化,原料流通变化等目的,卓创就2019年6月原油进口情况,以进口来源国、进口油种、进口货主企业、原油性质、接货港口等多个维度进行排名或分析。
据统计,6月地方炼厂进口原油的货主企业有35家,进口的原油共来自于23个国家,48个具体品种,以直接方式进口的原油到港港口有10个。
地炼进口原油按来源国及地区变化分析
由图可见,6月地炼采购原油的延续以中东资源资源为主,占比较上月小幅下滑3.04%;该份额被来自非洲的资源补充,进口自非洲的原油环比上升了3.62%;进口自俄罗斯方面的原油量环比增长2.99%;来自亚太地区的进口量环比下跌4.5%;另外,南美的占比基本稳定。
从具体的来源国角度看,6月地方炼厂排名前十位的进口原油来源国占地炼进口总量86.37%。月内俄罗斯方面的进口量继续领衔首位,进口量合计223.22万吨的高位,占比环比上月继续扩大2.99%至15.74%。进口方式仍是少量的保税库报关,85%的量依然是以3-10万吨以内的在载重量船运至山东及渤海湾7港。
排名第二位的是安哥拉,月内到港量在183.02万吨,环比上月呈现较大增量,占比回升至15.36%的位置,从进口方式来看,除金澳、弘润、延长各有一船超十万吨资源到港外,其他8家进口安哥拉原油的企业也是以4-6万吨的量拼船到港。除此之外,月内来自沙特、巴西的原油进口量差别不大,均略高于130万吨,占比都在11%附近。
从进口增减量变化来看,来自阿曼、伊拉克、马来西亚三国的原油量大幅下滑,分别减少61.79万吨,80.6万吨,26.34万吨。该减少的量基本被俄罗斯、安哥拉、沙特、巴西四个国家吃掉,从而令地炼进口原油来源国家更加集中。
地炼进口原油按货主企业分析
2019年6月地方炼厂进口货主企业中排名前十位的进口量占进口总量54.20%。
具体来看,6月进口量排名第一位的是满负荷开工的恒力石化,月度进口量122.92万吨,占地炼企业进口总量的10.31%。排名第二位的是东明石化,月度进口量在93.24万吨,占地炼企业进口总量的7.82%。排名第三的是北方华锦,月度进口合计为68.35万吨,占地炼企业进口总量的5.74%。
1564504102-09-37-45-15-1

酯类合成机油,好在哪?

酯类油是现在很流行的一类高端合成润滑油,大约是二战时期德国人为了解决坦克机车寒带启动的问题而开发出来的,后来被广泛运用在航空等领域。

酯类油是现在很流行的一类高端合成润滑油,大约是二战时期德国人为了解决坦克机车寒带启动的问题而开发出来的,后来被广泛运用在航空等领域。渐渐的转用到汽车运动中。先从化学角度说一下枯燥的合成。酯类基础油是由有机酸和醇催化脱水而成。常用的有双酯,多元醇酯以及复酯。

酯类产品含有羰基氧和醇基氧等多种形态氧原子,这是酯类合成油区别于一般矿物油的官能团,具有极性。而三类合成油以及PAO合成油的基础油都不含有这种基团。在润滑过程中,能在摩擦副之间形成厚的油膜对润滑效果很关键,含有极性基团的化合物更容易吸附在摩擦界面上形成有效的韧性油膜。而与此同样的功能,非极性合成油是通过外加添加剂实现的。从产品说明上可以看到诸如双酯,醇酯等字样,其实就是合成原料不同,反应机理大同小异。
双酯是由二元酸和一元醇,或者一元酸与二元醇酯化而成。多元醇酯是由多元醇与直链或者具有短支链的脂肪酸反应而成。而复酯是由二元酸和二元醇酯化成长链分子,再将端基的醇或者酸酯化,最终得到高粘度的产品。从性能来讲,由于含有柔性较好的碳—氧链,所以酯类的最大优点在于宽泛的液态范围和低温流动能。就酯类本身而言,双酯类黏度较小,粘度指数比较高,其倾点一般都能够低于-60度。多元醇酯粘度比双酯大,黏度指数和倾点也不及双酯。300V低温启动型好于红线,就可以从产品的分子结构上找原因了(当然添加剂也是影响因素)。复酯类产品由于粘度很高,一般作调和组分,用来提高油品粘度。
酯类全合成机油,更强在哪里?
什么东西都有两面性,酯类油也不例外,先说说优势:
1.热安定性能好.单纯从热分解温度来看,双酯类油一般在280左右,醇酯类超过300度。这跟其分子结构有关,以新戊基多元醇酯化而来的全阻化酯,分解温度更高。
2.极性结构赋予此类油特殊的润滑表现,容易吸附在界面上形成稳定的油膜,即使冷车状态也不至于完全回流,提供很好的低温保护。打个比方,相比于矿物油类润滑油,酯基的极性官能团就好比壁虎的吸盘一样吸在摩擦副界面,即使低温冷车状态下也不容易脱落。
3.对添加剂的感受性较强。可以很好的与抗氧,抗磨等添加剂融合,协同。
酯类油最大的劣势在于其水解安定性和材料的兼容性。由于含有极性基团,所以酯类油容易吸潮(用剩的记得把盖子拧紧了啊)。聚酯对纯水的稳定性还算不错,在酸碱环境下不稳定。由于机油中由于含有许多含磷,硫的添加剂,而且工作过程中会有磨损下来的细小金属颗粒,在金属催化下添加剂会产生酸性物质,进一步催化了酯的水解。酯类对某些结构的橡胶制品会有明显溶胀,也是其弊端之一。不过这些缺点都通过适当的改性添加剂缓解了。
酯类合成油有什么不一样?
酯类合成油含有羰基氧和醇基氧等多种形态氧原子,这使酯类合成油区别于一般矿物油的官能团,具有极性;而三类合成油以及PAO合成油的基础油都不含有这种基团,这是脂类合成油和普通合成油的最大区别。主动吸附油膜和被动粘附油膜在润滑过程中,润滑油在摩擦处之间形成厚的油膜对润滑效果很关键,含有极性基团的化合物更容易吸附在摩擦界面上形成有效的韧性油膜。而与此同样的功能,非极性合成油是通过外加添加剂实现的。主要依靠一定的粘稠度粘附在摩擦界面上,这种粘附随着发动机停止工作,在重力作用下逐渐回流脱落,油膜变得十分脆弱。依靠化学极性吸附而产生的油膜能够在发动机停机后长时间保持,为发动机提供不间断润滑。
1564503993-10-15-02-59-1

2019年1-5月中国进口原油来源区域分布

2019年上半年,中国原油进口量依然呈现强劲增长态势。数据显示,2019年1-5月中国原油进口量达2.05亿吨,同比增长8.13%。
图1 2019年1-5月中国进口原油来源区域分布

由图1可知,2019年1-5月中国共从48个国家或地区进口原油,中东、非洲、俄罗斯和南美洲依然是我国原油进口的四大来源区域。中东地区的进口占比已达到47%,较之前几年有所改善;俄罗斯的进口占比达到15%,但是中国依然是第一大进口来源国。
图2 2019年1-5月中国进口原油来源国Top10

我国进口前十大来源国如上图所示。俄罗斯已经连续四年年位居榜首,沙特阿拉伯基本与俄罗斯持平,已经成为中国最重要和最稳定的原油海外供应来源。伊朗的出口量有所下降,美国制裁带来的利空影响已有体现。与2018年同期相比,中国从伊朗进口量下降3%。而前十名中,降幅更为明显的则是美国,今年已退出十强舞台。增幅较为明显的是巴西和阿联酋。
1564503883-824a7dc5-b3db-4bcc-867e-dfb661ce521e

工业4.0时代|2019年中国工业润滑油行业的五大趋势

中国润滑油行业已从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品质发展阶段,正处在转变发展方式,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

高品质润滑油需求量在润滑油整体需求量呈逐年上升的趋势,未来,润滑油品牌的高质量发展是唯一出路。

1.环保风暴席卷全国,政策因素推动润滑油产能集中度迅速提高

京津冀和山东地区,传统上都属于润滑油生产企业的产能集中地,受国家严厉的环保政策影响,这个区域数百家小的润滑油厂,都干不下去了。其实不光京津冀,全国都不同程度面临类似情况,想拿环评越来越难。整个环保风暴,对润滑油行业影响很大。

2.整个润滑油行业的下游需求结构,也会发生极为明显的变化 ,其中的变化原因,来自于以下几个方面。

(1)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简单来说,就是各行各业的低端产能、落后产能和小散产能面临集中淘汰,润滑油用油档次和级别,会出现明显提升;

(2)智能化生产

无人工厂、农业4.0、工业4.0,早已不再是传说,而是各行各业正在发生的事实,用油品种和档次,都将围绕这个变化展开;环保风暴带来的影响,一方面是各行各业的落后产能都集中淘汰,另一方面是各行各业的企业分布,在地域分布上发生巨大变化。

3.原来的小油厂品牌和经销商代工品牌面临着较长时间的阵痛

润滑油品牌越洗越多,跟小油厂自己的生存策略和经销商层面的品牌裂变存在很大关系。

目前,成批成批的小油厂被强制关闭,新建工厂又很难拿到环评,受冲击最大的,还是那些手中拥有较为稳定客户资源的“小油厂品牌”和“经销商代工品牌”,原本顺畅的上下游供应链体系正处于极不稳定的状态。他们都在“被迫”寻找全新的、稳定的供应链体系。

4.“中小厂家”和“经销商品牌”,商业模式面临“新局面”,亟待重塑   从市场基本面来看,基础油、添加剂和成品油的生产与供应能力稳定,但供需间采取什么样的“解决方案”、谁能提供更好的“解决方案”的问题突出。

 

对于原来的“中小润滑油厂家”和“运营品牌的经销商”来说,商业模式面临“新局面”挑战,亟待重构。这也意味着如何重新构架自己品牌的产业链、价值链体系,如何让人财物、产供销,处于更好的可掌控状态。

 

5.积木式创新不再遥远,将成为润滑油行业重塑的力量

 

苹果和特斯拉为代表的“积木式创新”,在如今行业大洗牌的浪潮下,成为一大亮点。“积木式创新”最大的特点,是公司貌似刚刚成立,就沿着价值链、产业链,以战略联盟或者生态圈的形式,整合行业内各个模块上最专业的资源,秒杀圈中原有“大佬”。

拿润滑油来说,圈内一流的基础油和添加剂资源,超级技术大牛,能拿到环评的靠谱的生产基地,专注专业的供应链解决方案团队,深耕行业近二十年的营销策划鬼才,统统具备,比拼的是谁能率先把这些资源整合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