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64505253-ABUIABACGAAg-ber6AUokofcnQIwgAU46AI

2020年后高硫燃料油市场下跌

文章附图

再过六个多月,国际海事组织(IMO)新海洋法规即将生效。根据新法规,目前的船用燃料硫含量(按重量计)将从2012年1月规定的现有3.5%下降至自2020年1月的0.5%。尽管早在2008年即已传递该意图并且在三年前即已重申实施日期,但这一变化的影响仍很大,同时市场参与者有何反应仍存在很大不确定性。

海上运输占全球石油需求的4%。尽管如此,海上运输仍是全球经济的基石;全球贸易的80%在港口之间流动,占贸易总值的70%。

目前情况较复杂,原因在于缺少单一的合规方法。远洋船舶的燃料需求因各经营者所采用的方法不同而差异很大。安装“脱硫装置”能减少船舶废气中污染物的船舶,可继续使用高硫燃料。馏分油和低硫残油的需求量不断增大时,符合IMO标准的低硫燃料也可使用。非石油基燃料(如液化天然气(LNG))也是一种方案。截止2019年3月,合规低硫船用燃料的最终燃料规格仍未能提供,从而造成现况仍混沌不明。

由于缺乏确定性,炼油厂对于如何优化其产量以及所需的合规燃料量仍举棋不定。船舶运营商要求对不同港口的燃料可用性充满信心,但是否能获得船用燃料尚未确定;成本是运营、工程和物流决策的关键投入。

尽管含糊不清,美国能源情报署(EIA)在3月份发布了一份题为《2020年船用燃料硫含量变化对能源市场的影响》的报告。该报告预测了船舶燃料前景变化,并包含该组织的《月度短期能源展望(STEO)》和2019年1月发布的《2019年度能源展望(AEO2019)》等。《月度短期能源展望(STEO)》依据短期趋势、历史数据和分析师判断,而《2019年度能源展望(AEO2019)》的计算则由美国能源情报署颁布的国家能量建模系统生成。

EIA报告考虑从美国港口销售船用燃料的情况,并预测美国远洋船用燃料市场上消耗的高硫燃料油比重将从2019年的58%降至2020年的3%。根据EIA预测,由于美国海上船舶供油对残余燃料油的需求量占80%,替代市场又相对较少,因此IMO 2020会对残余燃料油造成特别严重的打击。该报告显示,随着船舶脱硫装置使用量的增加,高硫燃料油市场比重将在2022年之前回升至24%,但消费量仍远低于历史水平,至2025年将缓慢下降。

随着高硫燃料油需求的下降,AEO2019预计馏分燃料油和低硫燃料油将大幅上升—无论是在IMO2020年1月1日生效日期之前,还是在2020年之后的短期内。根据EIA的数据,低硫燃料油的比重将从2020年的38%上升到2025年的43%。根据EIA,馏分燃料油在美国燃料需求中的比重将从2019年的36%上升到2020年的57%,尽管该比重至2025将再次下降为29%。EIA预计由于需求增加,全球轻质和低硫精炼石油产品(如柴油、汽油、喷气燃料和低硫燃料油)的价格将会上涨。

预计到2020年,液化天然气作为一种海上燃料的使用量有限。EIA将其归因于在美国港口容纳液化天然气燃料基础设施有限及相关成本较高。但该报告指出,液化天然气的船舶供气比重到2030年将增长到7%,到2050年将增长到10%。

提高柴油燃料利润,将鼓励美国炼油厂在IMO 2020之后增加产量。EIA表示,美国炼油厂—特别是墨西哥湾沿岸的炼油厂,已经为IMO 2020做好了准备,下游装置可以经济地将较重质、较高含硫量的原油加工成更有价值且含硫量较低的产品如柴油。

该报告还预测原油总产量将增加,总投入从2018年的平均1730万桶/天(bpd)增加到2020年创纪录的1780万桶/天(增长2.6%)。据观察,炼油厂的利用率会相应提高,2020年将达到平均95.4%,是自1998年以来美国炼油行业的最高水平。然而,EIA报告承认,这种高利用率可能只会在短时间内持续,2022年到2025年炼油厂的利用率平均为92.9%。

1564505211-ABUIABACGAAgleSr6AUotMf14wYwgAU46AI

“围剿”三桶油

文章附图

面对地炼的“围剿”,三桶油的垄断优势正在失去光泽,中国炼化产业的格局也因此正在悄然发生改变。

五天前,辽宁国企丹化科技(600844.SH)发布的一则公告再次昭示了苏州富商缪汉根的大炼化野心。

这位盛虹集团创始人决定作价110亿元借壳丹化科技,注入旗下石化资产。交易完成后,丹化科技将混改成为一家民营控股、国资参股公司。上述交易并非缪汉根首次操盘。两年前,盛虹科技曾借壳国资,成功混改东方市场这家国有化工企业,并更名为东方盛虹(000301.SZ)。这起交易金额高达127亿元。盛虹集团在石化领域的高歌猛进并非孤例。仅仅一个月前,恒力石化2000万吨/年的炼化一体化项目全面投产。

三天后,另一民营石化巨头荣盛石化(002493.SZ)宣布,其建设的4000万吨/年炼化一体化工程(一期)也已完成前期准备工作,具备投产条件。这些动辄上千万吨的民营炼化一体化项目扯动着“三桶油”的神经。除了来自江浙、大连的民营石化公司,坐落在齐鲁大地的山东地炼另成一极,亦在不断蚕食央企巨头的市场份额。

“这些民营炼化项目引进的都是世界上最先进的技术和设备,中石油、中石化的很多老炼厂根本无法与其竞争。”多名石油央企内部人士称。民营地炼突进得益于监管层越来越开放的政策环境。过去二十年,它们长期受制于政策壁垒,被“三桶油”扼住油源咽喉,在夹缝中求生存。但与此同时,这些民营公司亦在不断蓄力,灵活的体制机制让它们在市场竞争中更具竞争优势。

如今,面对地炼的“围剿”,三桶油的垄断优势正在失去光泽,中国炼化产业的格局也因此正在悄然发生改变。

地炼凶猛

位于江苏连云港市G228国道旁的宣七圩村落是中国七大石化基地之一,连云港石化产业基地所在地。盛虹石化1600万吨/年炼化一体化项目坐落于此。产业园内,斯尔邦石化醇基多联产项目正在紧锣密鼓推进。厂区内的26万吨/年丙烯腈装置和9万吨/年甲基丙烯酸甲酯装置平稳运行,生产过程中不断产生的废酸和废硫铵通过废酸再生装置,“摇身一变”成为新原料,循环利用于再生产。

一个月前,在距离连云港石化产业基地近1400公里车程的大连长兴岛经济新区,恒力集团董事长、总裁陈建华陪同辽宁省副省长崔枫林、大连市委书记谭作钧等数十位领导,共同见证了恒力石化2000万吨/年炼化一体化项目的全面投产。

这座“航母级”炼油厂拥有当今世界上最先进且有成熟应用的工艺包。在数百人的揭幕仪式上,恒力石化负责人称,该项目在重油处理方案上选择了更先进的工艺路线,每吨原油具备100元的效益优势,每年增效预计在20亿元左右。投产后,恒力石化能够生产461万吨/年国Ⅵ汽油、161万吨/年国Ⅵ柴油、371万吨/年航空煤油。

另一个规模达4000万吨/年的炼化项目则坐落于浙江舟山。主导该项目的是一手缔造化工帝国的浙江荣盛控股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李水荣。

一个月前,荣盛石化发布公告称,该项目已完成工程建设、设备安装调试等前期工作,根据实际进展将第一批装置投入运行。

2015年,或许是嗅到政策开放机遇,李水荣果断入局。当年,荣盛石化联合浙江桐昆和巨化集团,成立浙江石油化工有限公司(下称“浙石化”)。

其中,荣盛石化出资121.38亿元,持股51%;浙江桐昆和浙江巨化分别出资47.6亿元,各持股20%;舟山海洋综合开发投资有限公司出资21.42亿元,持股9%。

随后,一份震惊业界的4000万吨/年炼化一体化项目方案出现在杭州市萧山区益农镇红阳路98号李水荣的办公桌前。

该项目总投资高达1730.8亿元,分两期建设,每期规模为2000万吨/年炼油、400万吨/年对二甲苯、140万吨/年乙烯及下游化工装置。今年年初,当李水荣乘船登上位于浙江舟山市岱山县鱼山岛的石化基地内,看到3台丁二烯塔器直耸云霄时,这位坐拥47亿美元身价的富豪底气油然而生。

据统计,仅盛虹、恒力、浙石化的炼化项目,总投资额已超过3200亿元。

叫板“三桶油”

除了恒力、盛虹、荣盛,更多千万吨级的民营炼化项目正在陆续上马。这些项目包括唐山旭阳石化1500万吨、锦江石化1000万吨、新华联合石化2000万吨、浅海石化1500万吨等。据统计,在浙石化4000万吨/年炼化一体化项目动工同时,国内在建或计划建设的千万吨级以上炼化项目超过10个,其中民资炼化项目占据7个。

上世纪末,中国成品油市场刚刚开放,民营资本趁机蜂拥而入,民营加油站开始野蛮生长,成为中国终端成品油市场的重要力量。但好景不长,由于当时中国实行成品油特需经营,所有民营炼厂所产成品油均要交给“三桶油”等国企批发。对于成品油的严格管制,直接动摇了民营炼化项目的生存空间。

民营炼厂获得大发展源于四年前。

2015年2月,国家发改委出台《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进口原油使用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困扰民营炼厂20年之久的油源问题迎来曙光。五个月后,山东利华益集团、山东垦利石化集团、山东东明石化和辽宁盘锦北方等民营地炼公司陆续获得原油进口资质。

随着国家原油进口权和使用权放开,这支“民间队”才获得和“三桶油”掰手腕的资格。从这年开始,地炼开始吹响对“三桶油”围猎的号角。当年,青岛港被满载原油的油轮停满。站在青岛市滨海公园遥望港口,众多油轮排队入港,时常出现压港现象。

2015年当年,中国进口原油总量达到33550万吨,国内地方炼厂获得进口原油使用权总额度高达6781万吨/年。在“双权”开放后,国内地方炼厂原油进口量直线攀升,达到国内原油进口总量的1/4。

解决油源难题的民营炼厂犹如放出牢笼的猛兽,在炼化项目上不断发力,开始蚕食原本属于“三桶油”的市场。在产能、技术等多方面,这些新建炼油“航母”相较“三桶油”的老旧产能拥有巨大优势。

中国地质大学教授汤达祯在提及中国石油炼化产业时,一脸严肃感慨道,中国炼油产业十年前还是“三桶油”的天下,如今炼油民企却在唱“重头戏”。不过,面对民企强势崛起的冲击,“三桶油”亦在努力备战。

2017年,在历经六年筹建,中石油云南炼油厂投入商业化运行。中海油惠州二期1000万吨/炼油项目也于这年投产。另一巨头中石化则计划“十三五”期间投资2000亿元,优化升级茂湛、镇海、上海和南京四个世界级炼化基地,使总炼油能力达到1.3亿吨/年。去年年底,中石油和委内瑞拉联合建设的2000万吨/年炼化一体化项目也已启动。该项目主要产品包括汽油421万吨/年、航煤261万吨/年、柴油281万吨/年、对二甲苯262万吨/年、苯乙烯80万吨/年等,预计于2021年建成。

夹缝生存

如果将时间往前追溯二十年,这些民营炼化企业或许不曾料到,曾被视为敝履的它们,如今会成为“三桶油”的强劲对手。站在鱼山岛,当李水荣看着浙江石化密麻分布的炼油装置时,他或许会想起刚刚入局石化行业时的艰辛。当年民企所进入的领域主要集中在化工行业,相比央企动辄千万吨级大炼油项目,民营炼厂多聚焦200万吨以下的小炼化产业,被世人戏称“茶壶炼厂”。

1996年,李水荣赌上全部身家,初入纺织化纤行业,却面临产业低谷,摆在他面前的仅有两条路可选。往下游,意味着公司发展将向劳动密集型产业发展,风险小;往上游,是从未涉足过的PTA(化学物质精对苯二甲酸)化纤化工产业,产品附加值高。已进入不惑之年的李水荣果断选择后者,放弃织布业务。彼时,民企投资PTA(化学物质精对苯二甲酸)产业寥寥无几。在蛰伏七年后,这位精明的浙商才看到石油炼化产业的希望。

2003年,李水荣撮合荣盛和恒逸石化(000703.SZ)共同出资成立了浙江逸盛石化有限公司,生产PTA。当时PTA项目的净资产收益率普遍在20%以上,利润颇丰。或许就在他得意自己提早布局之时,和他同属浙商,发迹于化纤行业的陈建华也在酝酿他至关重要的一次决定,投资32亿,投身PTA产业。

十五年前,在李水荣和陈建华投身化工产业之际,山东“地炼”异势崛起,曾创造“油品炼化看山东,山东还得看地炼”说法的企业大多兴起于2003至2005年之间。

2005年后,从济南驱车向南出发前往烟台、东营的省道旁,当地百姓为服务油罐车开设的各类小店,以及路上排着长队的危险品运输车辆比比皆是。这一条路所途经的地区,分布着大量体量大小不一的地炼工厂。企业蜂拥而入,导致油源紧缺,民营加油站面临无油可卖的困境。

在2015年未执行进口原油配额制度之前,原油进口权还牢牢掌握在“三桶油”手中,中国民营加油站曾面临大量倒闭的困境。

一项数据足以佐证。2010年前后,原本占全国总量八成以上的民营加油站,在这年后骤减至不到四成。

两年后,随着民营企业全面进入炼化行业,李水荣和陈建华寄望的PTA产业,也出现盈利能力堪忧困境。

这源于产能过剩所致。2011-2015年PTA产能爆发,年均产能增速达到25%,直接导致市场结构变化,行业开工率低,价格一落千丈。曾将PTA作为主营业务的荣盛石化,因受PTA产业影响,盈利水平全线恶化。

2011年,这家PTA巨头还可实现净利润16.2亿元。但2012年-2013年,其净利润骤降至2.52亿元及2.30 亿元,2014年净利润甚至为负,亏损3.47亿元。荣盛石化,仅是当时民营炼化企业生产现状的一个缩影。

七年前,当荣盛石化出现危机时,李水荣曾寄希望于进军大炼化产业,改善企业经营状况。这位总能安然度过危机的企业家曾回忆道,“早在10多年前,我就有了做炼油的目标”。但苦于企业没有原油进口权,他在蛰伏近10年后,才得以实现大炼油愿望。

伴随着鱼山岛炼化基地拔地而起,这位曾聚焦化工,无力涉足大炼化产业的民营大佬,早已从夹缝中成功突围。

如今,与他一样凶猛崛起的民营地炼老板,或许已有了叫板“三桶油”的底气。

1564505159-ABUIABACGAAg-cnM6AUotPng8gEwgAU45wI

大数据智能驱动我国石油勘探开发

文章附图

第四次工业革命的核心是信息化与智能化,这场革命正以前所未有的态势向我们席卷而来,在大数据的支撑下,一场传统油气勘探领域的管理变革和技术革新正在悄然进行。

5月7日,中国工程院重点咨询研究项目——“大数据驱动的油气勘探开发发展战略研究”启动会在京召开。来自中国工程院和中国科学院的8位院士会同百余位油气勘探开发、人工智能领域的专家学者,就大数据驱动下的地震、钻井、测井、油藏描述和油藏工程一体化以及智慧油田和装备的健康管理等5个课题进行了深入研讨和交流。会议传递出加速发展我国石油勘探开发大数据人工智能技术,抢抓石油勘探开发大数据应用领域领跑机遇的强烈信号。

我国石油工业正面临着开采难度和成本日益增大等严峻挑战,依靠现有技术已经难以为继。在中国工程院能源与矿业学部大力支持下,该项目联合了国内四家大型国有石油公司、高校和研究单位的14名院士和百余名专家,共同参与“大数据驱动的油气勘探开发发展战略研究”重点咨询项目,重点研究如何利用大数据智能化驱动石油勘探开发主要技术的更新换代和整个行业的转型升级。

“将大数据人工智能与油气勘探开发工作进行有机结合,以助力科学决策、提高勘探效率、优化开发流程、降低生产成本,在这个领域的深耕对保障我国能源安全有着重要而深远的意义。”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院长、党委书记赵文智院士在会议致辞中充分肯定了大数据人工智能技术在油气勘探开发领域的重要作用。

借力大数据的人工智能,正加速石油勘探开发行业整体转型升级。项目负责人,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油气开发专家韩大匡和吴澄院士认为,充分发挥大数据人工智能的威力,加强大数据人工智能技术在我国石油勘探开发中的应用规模,可以实现石油勘探开发主体技术更新换代的宏伟目标,从技术上促进石油勘探开发行业整体转型升级。

如何抢抓该领域的大数据先发优势至为关键。韩大匡和吴澄认为,在石油勘探开发大数据应用领域,美国与我国还同处于起步阶段,给我们实现弯道超车提供了千载难逢的战略机遇。韩大匡表示,本次战略研究需要各个方面,包括产、学、研、管全行业的共同长期努力才能够完成,应共同抓住这来之不易的战略机遇,实现弯道超车,最终实现行业领跑。

与会院士专家呼吁,强化研究项目的顶层设计、找准技术路线等手段对推动油气勘探开发大数据、人工智能战略研究有重要意义,大数据人工智能技术在油气勘探开域的应用仍处于理论设想阶段,需要在战略研究上明确方向、在关键技术上实施突破和落地,是我国实现油气勘探开发技术更新换代的关键。

1564505097-ABUIABACGAAgiL3M6AUopPqNsQcwgAU46AI

中石油中石化推进储气库建设

文章附图

6月25日,发改委、能源局发布的关于做好2019年能源迎峰度夏工作的通知要求,加快储气设施建设,补齐储气能力不足短板。各地要根据已签订的《明确储气设施规划建设责任备忘录》要求,按照规划目标,加强统筹规划,不搞遍地开花,科学加快储气设施建设。对于尚未达到储气任务目标的地区,要提前采取增加备用LNG罐箱、租赁储气能力、签订可中断用户等方式,来履行储气责任,补齐储气能力不足的短板。各地有关部门要积极推进已开工的项目按期投产,已核准的项目尽快开工建设,确保中央预算内投资补助项目按计划建成投产。

实际上,近两年,中石油中石化正在加速储气基础设施建设,有效调节天然气管网气源缺口压力,有力保障了天然气供应。

6月21日,《证券日报》记者从中国石化新闻办获悉,中国石化天然气分公司文23储气库注气量达10亿立方米,提前完成阶段性注气目标,待垫底气完成后将为华北地区天然气季节调峰和应急保供提供资源保障。

与此同时,今年年初,中石油召开了2019年-2030年地下储气库建设规划部署安排会议。会上,中石油与旗下各油田公司签署了储气库的项目建设责任书,明确至2030年,将扩容10座储气库(群),新建23座储气库。

中石油表示,储气库建设规划方案方案有助于指导储气库加快建设,增强中石油的天然气调峰保供能力,补齐我国储气调峰能力不足的短板,满足国家天然气业务快速发展的需求。

值得一提的是,国内天然气消费持续快速增长、对外依存度攀升正在倒逼储气设施建设提速。

数据显示,目前全国已建成地下储气库25 座,储气规模达400 亿立方米,天然气调峰量为100 亿立方米。

根据中国石化经济技术研究院发布的《2019中国能源化工产业发展报告》,2019年我国天然气市场将继续保持供应紧平衡局面。天然气供应能力将提升,基本能够满足市场需求,但在“煤改气”等政策推动下,部分地区需求增速超过基础设施建设增速,需求高峰期仍将存在供应紧张形势。

我国天然气消费结构具有明显的淡季和旺季,导致供暖季天然气调峰保供压力极大,目前储气库已成为我国最为重要的调峰手段。但跟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天然气地下储气库发展远远不足,这些年我国的储气库建设正在加速。

1564505002-ABUIABACGAAgl63R6AUorsSdwgIwgAU46AI

俄罗斯成中国最大原油供应国

文章附图

据中国海关总署6月25日公布的数据显示,5月中国买家从俄罗斯的进口原油为636万吨(150万桶/日),进口同比增长4%,今年前五个月,中国一共进口了3054万吨俄罗斯原油,较2018年同期增长9.8%。

俄罗斯成为中国最大的原油供应国,这得益于民间炼油商的强劲需求,以及美国和伊朗的供应下降。

数据显示,中国买家在5月从伊朗进口的石油日出口量降至25.4016万桶,较4月(78.9137万桶)降幅达67%,上年同期为76.3674万桶,据船运数据显示,中国两家石油巨头在今年5月没有购买伊朗的石油,另外,今年前五个月,中国从美国进口的原油也较上年同期减少80%,至135万吨,合6万桶/日。

与此同时进行的是,据美国金融网站ZeroHedge数周前称,中国、俄罗斯、伊朗和土耳其是欧亚经济一体化的四个关键载体,也正在通过任何必要的投资和结算机制以绕开美元,欧亚经济联盟(EEU)正在制定一个无美元支付体系的共同制度,它与包括中国和伊朗在内的一系列合作伙伴签订了贸易协定。

另一面,中国的人民币原油期货又有了新的突破,自3月25日起,人民币原油期货夜盘时段将正式对外发布原油期货价格指数,这将标志着石油人民币在推进产品创新、加速原油期货国际化上又迈出了重要一步。

人民币原油期货交易一年以来,这种趋势更加明显,国际市场的价格波动和交易量就被带动了起来。这意味着,人民币正在扩大对欧亚原油的定价能力。越来越多的迹象表明,对于所有出口石油的公司来说,世界上石油美元可能不再那么重要。

1564504710-ABUIABACGAAg8IXx6AUos77PtwUwgAU45wI

中国炼油行业转型升级趋势

文章附图

环保法规日趋严格成为中国油品清洁化及炼油过程清洁化技术进步的动力,也给企业炼油技术进步和生产管理带来更严峻挑战。

近年来,中国新投产、在建/规划的炼油项目体现了明显的基地化、大型化趋势。从燃料型向燃料-化工原料型转型是中国炼油行业可持续发展的大趋势,未来炼化一体化的深度和广度将发生重要变化。

炼油企业应按照“宜烯则烯、宜芳则芳、宜油则油”的原则,从分子角度最有效地利用原油资源,从化工角度优化炼油过程和产品线,从大量生产成品油转向生产高附加值油品和化工原料并重。利用新一代信息技术构建智能炼厂成为中国炼油行业未来重要的发展趋势。

炼油生产过程清洁环保,石油产品环境友好

环保法规日益严格,推动油品清洁化及炼油过程清洁化技术进步

近年来,中国密集出台了一系列行业监管与安全环保法律法规,对炼油工业的规范发展、能源消耗和污染物排放要求更严,监管也愈加严格,炼油企业面临的生态环境保护与安全生产压力不断加大。同时,社会对炼油企业的要求从过去重点关注生产过程的节能环保,进一步发展为生产环境友好型产品。环保法规日趋严格成为产品清洁化及炼油过程清洁化技术进步的动力,给企业炼油技术进步和生产管理带来更严峻挑战。

汽柴油质量标准升级加快,赶超国际先进标准

中国炼油工业在14年间完成了车用汽油、车用柴油从国Ⅱ到国Ⅵ的升级,实现了车用汽油超低硫、低烯烃、低芳烃、低苯的要求,柴油高十六烷值、超低硫、低芳烃的要求。过去10余年,汽油、柴油质量持续快速升级是中国炼油工业最重要的技术进步表现。目前,中国在汽、柴油产品标准方面的主要技术指标与欧美发达国家相当,实现了汽、柴油产品标准从过去多年跟跑向并跑的跨越。未来,中国清洁汽油的生产将继续在控制硫、芳烃、烯烃等有害杂质的同时,重点优化油品组成结构,增产高辛烷值汽油组分;柴油生产将继续保持超低硫、向深度脱芳方向发展,兼顾低凝柴油生产。

船用燃料油质量升级加快,船用燃料生产面临严峻挑战

在轻质油品质量标准快速升级的同时,重质油品船用燃料油质量升级也跟上步伐。国际海事组织(IMO)规定,自2020年1月起,在全球范围内船用燃料硫含量质量占比由现行的不超过3.5%降至不超过0.5%。中国作为国际海事组织成员国,提出珠三角、长三角、环渤海(京津冀)三个水域的船舶排放控制扩大到全国沿海12海里以及海南水域,要求船舶自2019年1月起在指定区域内使用硫含量在0.5%以下的燃油,在特定区域内使用硫含量在0.2%以下的燃油。船用燃料生产面临严峻挑战。

加快基础油质量升级,促进润滑油竞争力提升

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润滑油消费国,年消费量约为760万吨。内燃机油占润滑油总量的55%,中国内燃机油产品标准和评价方法长期跟随国外,整体落后2~3个质量级别。内燃机油中基础油约占80%~90%,提升基础油品质是其高性能化的关键。中国Ⅰ、Ⅱ类基础油产量占总产量的88%,缺乏高品质基础油生产关键技术,基础油结构失衡,高品质Ⅲ/Ⅳ类基础油的75%依赖进口。加快基础油质量升级、促进润滑油性能提升对国民经济发展具有重大影响。高含蜡石油基蜡油和F-T合成油富含长链烷烃,是生产Ⅲ/Ⅲ+类基础油的优质原料,但凝点高,其深度异构降凝是世界难题。由长链α-烯烃聚合加氢得到的规整结构异构烷烃-合成润滑油(PAO)具有超低温、超高黏度指数等优异性能,将得到快速发展。

炼油行业继续向规模化、大型化发展,产业集中度进一步提高

炼油生产规模经济特点显著,生产规模直接决定生产成本、资源利用率和市场竞争力。炼油生产降低成本的需求以及工程设计、设备制造和工程建设技术的进步推动炼油企业规模化和装置大型化。截至2018年底,中国1000万吨/年及以上规模级别的炼厂有28家,合计炼油能力3.7亿吨/年,占全国总炼油能力的44.5%;中国石油、中国石化的炼厂平均规模分别为765万吨/年和844万吨/年,已超过759万吨/年的世界平均水平。

近年来,中国新投产、在建/规划的炼油项目体现了明显的基地化、大型化趋势。这些项目的炼油能力都达到1000万吨/年以上的规模,采用世界先进的技术,其设计、建设、生产运行和管理都能达到世界先进水平。同时,民营企业成为中国炼油化工发展的生力军。

炼化一体化发展,提高应变竞争能力

一体化发展是炼化行业广泛采用、被实践证明富有成效的发展战略

一体化发展能节省投资,降低运营风险,提高资源的综合利用程度,增强应变能力和提高经济效益。目前,与炼化企业密切相关的一体化发展主要有三种形式或几种形式的复合:一是炼油和化工一体化发展;二是油田和炼化企业一体化(例如克拉玛依石化公司);三是炼化生产和热电或热电联产一体化(例如福建炼油化工有限公司)。其中炼油和化工一体化模式应用最多,宜油则油、宜化则化、油化结合,最大限度地有效利用石油资源,实现企业效益最佳化。

中国油品消费增速放缓

在中国的石油消费结构中,汽油、煤油、柴油合计占比为60%。柴油消费量基本达到峰值,2020年前将保持在1.75亿吨。汽油消费量在2025年左右达到峰值,可达1.7亿吨。航空煤油消费量将持续增长,2030年将达到6000万吨。当前,中国成品油消费增速放缓,消费柴汽比持续下降,预计2020年消费柴汽比降至约0.98,2030年将进一步下降至0.75。

中国化工原料需求旺盛

中国石化产品消费势头强劲,带动乙烯、丙烯、对二甲苯等主要基本有机原料需求旺盛。2018年中国乙烯产量约2372万吨,装置平均开工率保持在93%的高位,乙烯表观消费量为2630万吨,当量消费量(包括聚乙烯、乙二醇等衍生物消费乙烯)达到5010万吨,当量消费量的自给率不足50%。2018年中国丙烯产能达到3620万吨/年,产量约3005万吨,年均产能利用率达到83%,全年进口丙烯单体284万吨,丙烯表观消费量为3289万吨,当量消费量(包括聚丙烯、丙烯腈等衍生物消费丙烯)达到3869万吨,自给率达到77.7%。2018年中国对二甲苯(PX)产能为1379万吨/年,产量约1109万吨,产能利用率75%左右;受下游纺织业需求拉动,2018年中国对二甲苯进口量和表观消费量分别达到1590万吨和2699万吨,对二甲苯自给率仅有41%(见图5)[14][15]。在此背景下,炼厂多方式增产丙烯、芳烃及乙烯裂解原料,是炼化转型的有效途径。

炼厂从燃料型向燃料-化工原料型转型

从燃料型向燃料-化工原料型转型是中国炼油行业可持续发展的大趋势,未来炼化一体化的深度和广度将发生重要变化。从加工深度方面分析,催化裂化装置从生产汽、柴油燃料向采用深度催化裂化多产低碳烯烃方向发展;加氢裂化装置从以减压蜡油等为原料生产煤油、柴油中间馏分油向多产石脑油、航空煤油方向发展,具有原料适应性强、加工方案灵活、液体产品收率高、产品质量好等诸多优点,已成为现代炼厂由劣质、重质原料直接生产清洁油品及优质化工原料以及灵活调整柴汽比的重要生产技术;催化重整装置从多产汽油向多产芳烃方向发展。从原料加工的广度来看,加工原料除了重油、蜡油,已延伸到柴油加氢裂化、原油直接转化。

炼油企业应按照“宜烯则烯、宜芳则芳、宜油则油”的原则,从分子角度最有效地利用原油资源,从化工角度优化炼油过程和产品线,从大量生产成品油转向生产高附加值油品和化工原料并重,尤其是增产低碳烯烃、芳烃,从而进一步拓宽炼油行业发展空间。

埃克森美孚公司开发了原油直接制乙烯技术,开创了深度炼化一体化实践的先河。2014年,该公司在新加坡建成投运的产能为100万吨/年的原油直接生产乙烯装置,将原油直接供给裂解炉,在裂解炉的对流段和辐射段间各加入一台闪蒸罐,将原油预加热后通过闪蒸分离出较轻组分,并返回炉内的辐射段盘管进行裂解。闪蒸罐底部收集的重质液体组分被送至邻近的炼油厂或进入商业市场销售。与传统的石脑油裂解相比,该工艺每生产1吨乙烯可多获纯利润100~200美元。

智能化推动炼油行业高质量转型发展

为促进炼油行业提质增效、转型升级与内涵发展,利用新一代信息技术构建智能炼厂成为炼油行业一个重要的发展趋势。在“互联网+”为特征的新业态发展推动下,智能制造、智慧加油站、共享经济等新技术、新模式将推动传统炼化行业的改造,提升行业整体竞争能力。建立从原油采购、运输、炼化生产、仓储物流到销售等环节的智慧供应链和物流管理系统,对供应链各环节需求进行预测与供需平衡分析,实现全局优化,使整个供应链全面贯通以及供应链各环节高效协同。

建立生产计划优化、装置生产操作优化、运行过程效果评估、全流程实时仿真等智能生产运行体系,实现生产计划、调度、工艺流程、操作的优化控制,实现设备全生命周期管理和可预测性维护,优化全厂用能系统,提高生产系统管理效率,降低生产管理成本。

智能化还将推动分子炼油技术不断完善,实现对石油资源的最有效利用。“分子炼油”是通过分子识别技术(含油品分析和分子表征)、分子组成层次的模拟技术以及基于前两者的过程优化技术等,从分子水平上认识、加工和管理石油资源,实现对石油加工过程的极致精细化管理,推动石油组分实现“宜油则油、宜烯则烯、宜芳则芳”,使石油资源物尽其用。分子炼油概念将贯穿炼油企业计划、调度、生产操作等全流程。

在可以预见的未来,炼油工业作为世界上最大、最重要的加工业,在全球和中国仍将稳定成长。中国炼油工业的产能在不久的将来将超过10亿吨/年,居世界首位。中国石化、中国石油、民营企业、外资企业之间竞争将更加激烈,共同推动中国炼油工业的技术进步。中国炼油工业目前进入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将通过清洁化、规模化、一体化、智能化等方式实现高质量发展。随着需求结构的变化,炼化一体化的深度和广度将发生重要变化,传统的炼油厂由过去主要生产燃料向生产原料、材料转变,未来还将出现新型的化工型炼油企业。

1564504594-ABUIABACGAAgtMmf6QUo9pSyqQMwgAU46AI

国内基础油供应过剩将进一步恶化

文章附图

作为润滑油的主要原料之一,基础油承载了民族润滑油品牌崛起的希望,在过去依赖进口才能满足国内需求的二、三类优质基础油资源,如今在家门口就可以轻松买到,且价格更为低廉。

2019年,国内基础油产能已经达到千万吨级,公开资料显示,截至上半年,我国基础油总产能达到1166万吨,其中二三类基础油装置产能占约70%。

整个上半年,新增、扩建基础油产能达179万吨,石大昌盛、黄河新材料、清沂山石化、恒力石化四家企业陆续投产,产品品质达到API II、III类的标准,而在下半年,君恒、飞天、汉地等炼厂仍有新的产能投放市场,基础油供应严重过剩的局面正在进一步恶化。

如果说润滑油企业为多样且低廉的原料而暗自窃喜的话,那炼厂的基础油销售们一定是最苦恼的群体,各基础油炼厂之间的博弈也在不断升级。

国内大大小小几十家基础油炼厂的工艺路线无外乎这么几种,国内以抚研院、石科院为带代表,国外工艺则主要是雪佛龙、壳牌。从产品反馈来看,雪佛龙工艺所生产的基础油质量上有一定的优势,但也并不是决定性的,国内基础油的同质化问题非常突出,跨区域销售难度较大,于是多数炼厂选择固守一方、谨慎开荒,通过区域代理、油库、码头的散货方式以点破面,定点投放市场。

同质化问题同样影响到产品价格,国人讲究性价比,品质无差异,价格有高低,比拼价格是供应过剩的行业必然出现的局面。国内基础油炼厂从原料上也可以分为两类,一种是全产业链或半产业链的炼油企业,另一种是以外采VGO、加裂尾油为原料的基础油单一炼制企业,第二种时常要面临原料质量不稳定、供应不稳定等等问题,更要面对成本高的天然劣势。于是,在价格战役中,最先倒下的是第二种,外采原料生产基础油的企业。

除了面临国内炼厂的相互竞争,进口基础油仍然是基础油行业所不可忽视的一股力量。海关数据显示,1-5月我国累计进口基础油128.17万吨,同比去年同期增长0.40%。尽管国产基础油资源在价格上有一定的优势,但进口资源长久以来积累下的口碑、品牌以及高端资源所具备的OEM配方认证依然是国产资源短期内所不可企及的。

国内基础油炼厂除了以更严谨的态度做好品控,还需历经长时间的积累和沉淀。只是,在产能快速增长、煤制异军突起的格局下,基础油内部淘汰机制正在不断提速,首当其冲的是拥有天生劣势的外采企业。

1564504423-1058569439

导热油质检报告和使用寿命哪个更重要

  导热油一般用在锅炉行业较多,应用领域也比较广泛,有电缆制作、造纸、能源、纺织、各种热压、极压等加工领域。主要性能是传热效果,产品使用量较大,一次采购可能需要几顿到几十吨甚至上百吨,对于采购导热油需要注意到哪些。
4-1
  采购导热油一定需要产品正规质检报告,各项参数详细可见,对于产品质量才有保证。选择导热油建议使用合成类型,相对来说性能稳定,使用寿命更长,部分厂家产品寿命能达到3-5年的使用效果。
  导热油使用温度,一般在300℃以下及300℃以上,对于温度的使用,一定要和厂家技术人员确认安全范围,以免导致高温使用,选择正规厂家是非常有必要的,亦可在使用期间定期检测油品,以免造成不必要的麻烦。
 4-2
  采购导热油一定要选择正规厂家,不要一味追求价格便宜,选择导热油还需谨慎,安全生产比什么都重要。
1564504273-10-20-16-55-1

中国油气对外依存度高达69.8%,原油供应亟需新思路

中国油气对外依存度达69.8%
近年来,中国原油对外依存度持续攀高。2018年,据《中国油气产业分析与展望报告(2018-2019)》发布数据,中国油气对外依存度达到69.8%,全年原油净进口量高达4.6亿吨。继成为世界最大原油进口国,中国又超过日本成为世界最大天然气进口国。
中国油气供应面临两大外部风险

一是中美贸易摩擦升级风险。中美两国作为占全球经济总量37%和能源消费40%的全球性大国,两国贸易摩擦影响世界经济走势和全球能源流向。
二是产油国委内瑞拉和伊朗局势变动风险。委内瑞拉和伊朗分别是中国在南美和中东的重要油源地。中国是伊朗原油的主要买家,伊朗局势加速破裂不仅加剧中东地区局势动荡,也将威胁中国的原油供应安全。
中国原油供应新思路
中亚作为中国“一带一路”战略的首倡地,此次以国家元首外交为引领,以“一带一路”战略为依托,中国与中亚国家合作将驶入快车道,双边能源合作内涵也将进一步扩展和深化。
面临日益严峻的国际形势和短期断供风险,中国与中亚国家及俄罗斯关系的深化为拓宽我国原油供应渠道提供了新的思路和出路。
打造中国油气合作的环里海大经济圈
据EIA统计,里海地区拥有的石油储量约为480亿吨,天然气储量约为292万亿立方英尺(8.26万亿立方米),其中75%的原油和67%的天然气储量位于里海沿线100英里(160公里)范围内。
环里海地区资源丰富,五个沿线国家各具优势,哈萨克斯坦以生产原油为主、土库曼斯坦以天然气为主,俄罗斯主要是国家牵头的大油气田项目,阿塞拜疆是公司层面的小项目,伊朗独处中东地区,扼守霍尔木兹海峡这一航运通道。
2019年里海地区国际直接投资(FID)机遇初显,该地区油气产量将增加至620万桶油当量,大型项目投资将接近迄今为止的历史峰值,其中哈萨克斯坦的田吉兹雪弗龙公司主导的价值约370亿美元扩张计划,成为该地区最大的投资扩张计划。
与此同时,乌兹别克、土库曼和阿塞拜疆油气投资计划也正在酝酿,目前BP、壳牌和挪威国家石油公司已经着手准备,预计未来几年该地区将出现新的繁荣前景。
1564504184-09-59-35-32-1

地炼6月原油进口1191.80万吨

据卓创资讯数据,2019年6月份,国内地炼企业保税库进购原油316.79万吨,直接进口875.01万吨,合计共进口原油1191.80万吨,环比上月下降12.05%;其中山东地炼共进口原油827.56万吨,占国内地炼进口总量的69.44%。
2019年6月份,国内地炼企业保税库进购原油316.79万吨,直接进口875.01万吨,合计共进口原油1191.80万吨,环比上月下降12.05%,占全国原油进口量的30.11%。
基于发现地方炼厂原料供应渠道变化、炼化油种变化,企业需求变化,原料流通变化等目的,卓创就2019年6月原油进口情况,以进口来源国、进口油种、进口货主企业、原油性质、接货港口等多个维度进行排名或分析。
据统计,6月地方炼厂进口原油的货主企业有35家,进口的原油共来自于23个国家,48个具体品种,以直接方式进口的原油到港港口有10个。
地炼进口原油按来源国及地区变化分析
由图可见,6月地炼采购原油的延续以中东资源资源为主,占比较上月小幅下滑3.04%;该份额被来自非洲的资源补充,进口自非洲的原油环比上升了3.62%;进口自俄罗斯方面的原油量环比增长2.99%;来自亚太地区的进口量环比下跌4.5%;另外,南美的占比基本稳定。
从具体的来源国角度看,6月地方炼厂排名前十位的进口原油来源国占地炼进口总量86.37%。月内俄罗斯方面的进口量继续领衔首位,进口量合计223.22万吨的高位,占比环比上月继续扩大2.99%至15.74%。进口方式仍是少量的保税库报关,85%的量依然是以3-10万吨以内的在载重量船运至山东及渤海湾7港。
排名第二位的是安哥拉,月内到港量在183.02万吨,环比上月呈现较大增量,占比回升至15.36%的位置,从进口方式来看,除金澳、弘润、延长各有一船超十万吨资源到港外,其他8家进口安哥拉原油的企业也是以4-6万吨的量拼船到港。除此之外,月内来自沙特、巴西的原油进口量差别不大,均略高于130万吨,占比都在11%附近。
从进口增减量变化来看,来自阿曼、伊拉克、马来西亚三国的原油量大幅下滑,分别减少61.79万吨,80.6万吨,26.34万吨。该减少的量基本被俄罗斯、安哥拉、沙特、巴西四个国家吃掉,从而令地炼进口原油来源国家更加集中。
地炼进口原油按货主企业分析
2019年6月地方炼厂进口货主企业中排名前十位的进口量占进口总量54.20%。
具体来看,6月进口量排名第一位的是满负荷开工的恒力石化,月度进口量122.92万吨,占地炼企业进口总量的10.31%。排名第二位的是东明石化,月度进口量在93.24万吨,占地炼企业进口总量的7.82%。排名第三的是北方华锦,月度进口合计为68.35万吨,占地炼企业进口总量的5.74%。